村田珠光(1423-1502),被后世称为茶道的"开山之祖"。生于奈良,幼年在净土宗寺院出家,因为违反寺规被轰了出来,此时,日本禅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聪明的一休"--"疯僧"一休宗纯,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挂单,珠光闻名前去拜师参禅,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室町末期,相对于上面各种由皇室、贵族、武士、僧侣、富人垄断的主流的茶活动,由平民百姓组织的饮茶会"云脚茶会"也开始出现,在这些初期的平民茶会中,奈良的"淋汗茶会"是非常著名的,它采取的草庐式建筑后来成为茶道建筑的典范。
珠光身为奈良流的代表人物,又是柰良茶会的名人,从一休那里吸取了禅宗的精华后,立刻开始用禅来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动,他将圆悟克勤的墨迹必恭必敬的挂在茶室壁龛中,那是茶室最为显著的位置,每个来参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圆悟的手迹行礼。从此这副墨迹不仅是禅门重宝,而且也成为茶道至高的圣物。
(它是珠光将禅宗与茶道相结合的见证。茶与禅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关键,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珠光以后的历代茶人,几乎都参禅,而茶道也被认为是"在家禅"的一种,有"茶禅一味"(或"茶禅一如")之说。
他的成功也是以庶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战胜以东山殿为代表的贵族文化的成功。最能代表珠光茶道思想的是珠光给大弟子古市播磨澄胤的一封短信,人称《心之文》:
古市播磨法师:
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嫉妒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请教于上者,提携于下者。此道一大要事为兼和汉之体,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劲枯高,初学者争索备前、信乐之物,真可谓荒唐之极。要得遒劲枯高,应先欣赏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后遒劲从心底里发出,而后达到枯高。即使没有好道具也不要为此而忧虑,如何养成欣赏艺术品的眼力最为重要。说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又不要失去主见和创意。
成为心之师,莫以心为师。
此非古人之言。
珠光
翻译来源于网络:
此道最要不得的是高傲与自以为是、突出自己的心。那种嫉妒高明者、鄙视初学者的做法,尤其不好。应该尽量去接近高明的人,这样就能发觉自己的不成熟处并及时请益;对待初学者则要尽可能地予以培养。此道中最重要的是能融合和汉之境界,于此处最要用心。近来人们总喜欢说要领略枯淡之境界,有些初学者就用上如备前、信乐这样好的艺术品作为茶道具,尽管他人还未必认可其艺术,但他自己就先自以为是沉浸于深奥的艺术气氛中而自我陶醉了。这样就没办法说了。所谓枯淡之境界,亦是由循序渐进而来。得到好的器具,应先好好去体会玩味,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创造出一个适当的境界来。这样一步一步做下去,在境界上不断深入,那才是有意思的。得不到好的器具的人,索性就不要拘泥于器具才好。重要的不是器具而是人,如何如何高明的人仍有必要经常地感叹一下自己还不够十分成熟,要保持住这样的谦虚。而无论怎样,高傲和突出表现自我都是最不可取的。当然,自信心也是不可缺乏。既避免“我执”有不失自我,这就是所以称之为“道”的缘故。所以。古人说得好,“愿作心师,不师于心。”①如上所说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注: ①涅槃经二十八曰:‘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本文尝试通过考察其著作《心之文》,以期深入了解他所提倡的茶道根本思想。通过研究,认为他所倡导的茶道思想主要强调以下六个要素:
一.学习茶道最忌傲慢和固执。
二.和、汉思想境界的融合。
三.拥有好茶具要好好品味,依靠自身的精神素养,再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冷枯”的意境。
四.与茶具和形姿相比,谨敬之心更重要。
五.茶人应有自悟和反省的能力。
六.求道中必须怀有肯定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心境。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珠光的茶道论奠定了草庵茶古朴、幽雅、静寂的精神基础,其中不乏日本文化最本质的审美意识。通过本论文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对今后的中日茶文化交流以及将来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帮助。